随着春季大学生心理危机高发期的到来,为提升班主任队伍心理育人能力,筑牢校园安全防线,外国语学院于3月16日组织全院班主任开展了“春季学生常见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”专题培训会。院长陈金平及全体班主任参加活动,通过理论讲解、案例剖析和模拟演练,构建"预防-识别-干预-追踪"全链条心理危机应对体系。

多维度识别预警织密心理健康防护网
培训会上,党总支副书记肖琴结合春季气候环境、学业压力周期等因素,系统梳理大学生焦虑症、抑郁症等常见心理问题的18项行为特征和3个关注等级,特别强调“社交媒体断更超72小时”“毕业论文进度异常停滞”等新型预警信号。针对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适应、口语焦虑等特殊情境,提出"三阶观察法":通过课堂表现观察学习状态,寝室走访关注生活规律,朋友圈分析捕捉情绪变化,实现心理问题早发现。
毕业季专项护航打好"心理+学业+就业"组合拳
针对毕业生群体,学院推出专项帮扶行动。依托“心理健康文化月”活动平台,各班级积极组织开展主题班会、心灵树洞、爱的漂流瓶等多项文化活动,纾解学生情绪,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水平。建立毕业论文"导师-学生"双周进度对账机制,对6名延期风险学生实施“一人一策”学业帮扶。辅导员和班主任入驻一站式学生服务社区,开展访企拓岗,组织毕业生模拟面试,重点辅导简历诊断、AI面试等新形态求职技能,帮助毕业生积极就业。
构建应急响应机制完善全流程处置规范
对于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的处置,学院明确“10分钟内首报、30分钟相关人员必须到场、2小时内研判”的响应时效标准。在学院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基础上,横向建立由班主任、辅导员、班级心理委员构成的"三级联动"小组,覆盖学院全体学生。
“每位学生都是待绽放的多语种种子,我们要做的是提供恰到好处的成长湿度。”陈金平表示,将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纳入班主任年度考核指标,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显示度,后续还要推出跨文化适应等特色学生心理辅导专项,把心理育人融入专业教学,助力学生在语言学习的道路上既练就过硬本领,更锻造强健心理素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