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23日下午,一场围绕“大学英语教学提质与四级通过率提升”的专题交流会在学3202会议室举行。外国语学院公共外语部主任蔡喆带队赴会计学院,与该院党总支副书记范喜军及全体辅导员展开深入座谈。此次会议不仅是一次教学调研,更是我校首次以“院院协同”方式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、打通“教”与“学”壁垒的机制化尝试,为全校各专业学院与外国语学院协同育人起到了带头作用。

一、背景:四级通过率成共同考题,跨院协同势在必行
作为一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民办高校,我校始终高度重视学生的外语能力建设。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不仅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关键指标,更是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。在这一体系中,外国语学院承担全校英语课程教学任务,负责“教”的提质;各专业学院则肩负本院学生学风建设与学业督导责任,负责“学”的增效。
然而,长期以来,教学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“各自为战”的情况。外国语学院教师专注课堂授课与内容改革,但对学生的课后学习状态、班级学风缺乏有效介入;专业学院辅导员虽能带动班级学习氛围,却在教学内容、考试动向、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专业指导。这种“教—学分离”的局面,成为制约四级通过率持续提升的瓶颈。
在此背景下,外国语学院主动走出“教学舒适区”,推动与专业学院的制度化、常态化交流,成为破解难题的必然选择。本次与会计学院的座谈,正是这一思路的首次落地。
二、交流:数据说话、问题导向,共商教学协同切入点
座谈会上,蔡喆老师首先从全校层面系统梳理了2019级至2023级学生在第四学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情况,并对会计学院的数据进行了纵向与横向对比。数据显示,会计学院的通过率持续处于全校前列,尤其在2022级、2023级中表现稳定。
“会计学院的四级通过率之所以能保持领先,与其强大的学工体系和扎实的班风建设密不可分。”蔡喆指出,“范书记带领的辅导员团队在组织早晚自习、营造班级英语学习氛围方面成效显著,这为我们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撑。”
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双方也直面当前教学中仍存在的挑战。蔡喆结合2025级新生高考英语成绩指出,词汇量不足、语言应用能力薄弱仍是多数学生的共性短板。他建议,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进一步强化“词汇筑基”环节,并通过AI辅助工具、单词记忆APP等方式提升学习效率。
此外,蔡喆还介绍了外国语学院近年来推进的教学改革举措,包括:每月集体备课与磨课机制,以四级考试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;itest智能平台支持下的教学研讨与测评反馈系统;
AI课件生成工具辅助教学设计,提升课堂互动性与针对性。
三、共识:构建“教师+辅导员”双线联动机制,实现教学全过程覆盖
范书记在交流中表示,会计学院将全力配合外国语学院的教学改革安排,进一步强化“任课教师—辅导员”协同机制,具体包括:每周联席沟通制度,及时沟通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难点;辅导员巡课常态化,重点跟进英语课堂出勤、听课状态及师生互动;早晚自习内容与英语教学同步,引导新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;词汇专项推进计划,针对2024级强化“词汇+应试技能”并重,针对2025级重点夯实词汇基础。

“我们希望通过对英语学习过程的精细化管理,实现‘教学—督导—反馈—提升’的闭环运行。”范喜军强调,“只有把辅导员的工作优势与外语教师的专业优势结合起来,才能真正做到‘教有人导、学有人管’。”
四、意义: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双向奔赴”,打造可复制的协同范式
本次交流不仅是两个学院之间的一次务实对话,更是我校在大学英语教学组织机制上的一次重要突破。其示范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机制创新:首次将“院院协同”作为提升四级通过率的制度抓手,打破教学单位与学生管理单位之间的职能壁垒;
路径清晰:通过“数据共享—问题共诊—策略共商—行动协同”的四步流程,建立起可操作、可追踪的合作模式;
全域推广价值:为其他专业学院如何与外国语学院对接提供了完整模板,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“一院一策”的英语教学提升方案。
五、展望:以点带面,推动全校英语教学生态整体优化
外国语学院院长陈金平表示,将以此次与会计学院的合作为起点,逐步扩大与其他专业学院的交流范围,推动建立“外国语学院—专业学院”双向派驻机制、联合教研小组、学业预警联动平台等长效合作载体。
未来,外国语学院还将依托学校信息化平台,构建“教学—学工—学生”三方数据共享系统,实现对四级备考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和动态干预,进一步提升教学响应的精准性与时效性。
“教与学从来不是孤立的两端,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。”陈金平表示,“只有真正实现‘教’与‘学’的双向奔赴,才能让英语教学从课堂延伸至班级、从教师传递至学生,最终实现四级通过率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双提升。”
未来,我校将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与机制创新,以跨院协作为突破口,打造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提质路径。本次外国语学院与会计学院的合作,标志着我校大学英语教学进入“协同赋能”新阶段。